《断舍离》的哲学

2024-05-18 13:25

1. 《断舍离》的哲学

《断舍离》这本原本是讲述杂物管理咨询的书,可是读的人多了,进一步的发觉和思考发现有很多的哲学经句。
  
 无能为力的事,当断;
   生命无缘的人, 当舍;
   心头烦欲执念, 当离。
  
 人到了一定年龄,必须扔掉四样东西:
   没有意义的酒局,
   不爱你的人,
   看不起你的亲戚,
   虚情假意的朋友。
  
 仔细琢磨,细细品味,我已经在物质方面做到了部分断舍离,其实这几年也在精神上做到了。人到中年,舍弃了酒局,舍弃了虚情假意的人。
   同时也在做加法也要抓住四样东西:
   健康的身体,
   爱你的人,
   喜欢的事,
   觉悟的心!

《断舍离》的哲学

2. 《断舍离》这本书对我的影响

对我影响最深刻的一本书就是山下英子的《断舍离》,彻底改变了我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轨迹。
  
 四年前,我按照自己的喜好装修好了房子,可住进去后没多久,家里物品剧增,可已无更多的空间来收纳,导致物品乱放,就算买束鲜花摆在家里也毫无美感可言。我异常苦恼,想挣脱这些物品的束缚,让家居环境清爽整洁起来。
  
 正好读了篇文章介绍山下英子的《断舍离》,我立刻购买并一口气阅读完,对断舍离的概念有了清晰的认识,“断=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舍=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离=舍弃对物质的迷恋,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
  
 看完后又慢慢细读了一遍,那时候,消费习惯渐渐开始改变,比如去逛超市,结账前我会反复看看购物车的物品是否真的非买不可,没有这些物品会影响我的生活吗?成功的克制住对物品的执念。
  
 当把控住新的物品进入家里后,我开始了“舍”。家里每个空间及角落的物品全部重新审视了一遍,把那些“不必需、不合适、令人不舒适”的东西统统断绝、舍弃,处理掉了十几袋的物品,家里一下子变得敞亮起来,我的心情更是无比的轻松,有种原来我一直生活在垃圾堆里的感觉。
  
 经过对家里物品的全盘审视和整理,我开始反省自己与物品的关系,我才明白我真正追求的美好家居生活,就是家里的物品"少而精"的状态。我之前之所以不断的购买那些无用的物品,本质原因就是缺乏对美的把控能力。
  
 现在我不断在生活美学领域里开始修炼,了解自己的喜欢,提升品位,培养审美力和专注于生活中的美好,这些都是《断舍离》带给我的影响,在此文里郑重的感谢作者山下英子老师。
  
 by Ella_zhx

3. 生命中的“断舍离”

看完《断舍离》已经有段时间,想想沉淀一下再回过头来想这本书带给了我什么 很庆幸,因为这本书,我有了如下变化:
  
 一是我开始收拾自己的房间、卫生间、甚至自己的抽屉,根据“751”原则来布局抽屉 感觉生活清爽了很多。
  
 二是开始悦纳生活中过去自己的执念;
  
 三是叹服将物质和人的精神一起纳入到断舍离的考量 按照必要、适合、愉悦来衡量自己的生活,这种心态调整让自己很平和;
  
 四是就一个小小的话题 日本作家都能研究出这么多层面,最重要“入与出”的平衡。
  
  
 五是生活也是需要设计的,总觉得自己收拾不好是因为自己没有思考和设计。
                                                                                                                                                                                                                                                                                                                                                                          
 
                                          
 
                                          
 
                                          
 摘要:
  
 断舍离
  
  
 山下英子
  
 84个想法
  
  
  推荐序一:做物质的减法,精神的加法——陈数(演员)
  
  
 >> 我学习欣赏物品而不去占有,学习与他人分享而不独享,学习探寻自我和生命之路,不惧旁人的异样眼光。
  
  
 >> 保持审美的品格,比单品不重复更重要
  
  
 >> 霍金曾说:“世界上最让人感动的,是遥远的相似性。”这句话完美地诠释了我与老师的缘分。
  
  
 >> 我们断的是物品,但其实,脱离的是执念。
  
  
  推荐序二:断舍离帮我们实现对家的美好想象——孙志勇(志邦家居联合创始人)
  
  
 >> 你的圈子越广,就越容易生活在别人的生活中;你需要的东西越多,就越容易迷失在物品之中
  
  
  断舍离的奥义不只是“扔东西”
  
  
 >> 斩“断”物欲“舍”弃废物脱“离”执念
  
  
 >> 实际上,“清理废弃物”只是“断舍离”的敲门砖。
  
  
 >> 或是让自己陷入自我否定、自我谴责境地的消极思维或情感纪念物。只有放手这些东西,才能解放自己、解放人生。
  
  
 >> 我们才能获得俯瞰式思维——高视点·宽视野·深洞察。这才是真正意义上“自在·随心”的生活之路。在这条“路”上,一定会有“怡然自得”的你。本书也将详细
  
  
 >> “断舍离”并非仅仅是处理废品杂物。它带有让人生焕然一新的力量。
  
  
 >> 断舍离并不是单纯地处理杂物、抛掉废物,而是在充满闭塞感的人生长河里唤醒“流通”的生命气息。
  
  
 >> 断舍离,即“出”之美学。
  
  
 >> 新陈代谢,就是所谓的“生命机制”。进,则出。出,则进。然后,再出。这一简单的生命机制隐藏着巨大的力量:左右人生。提升“人生的新陈代谢机制”。回归本真,让生活更上一层楼。
  
  
  我们生活在“事物随意渗入生活空间”的年代
  
  
 >> 上个时代的价值观——“太可惜了”“不能搞浪费!”的影响,因此这属于观念上的原因。
  
  
  “不收拾”的深层原因是顽固的“物质轴”思维
  
  
 >> 不收拾”的深层原因是顽固的“物质轴”思维
  
  
 >> 某位哲学家曾说过“人们总是习惯思考‘有效性’,却往往忽略了作为‘有效性’前提的‘必要性’”。人们对物品也会有同样的定式思维——“
  
  
  因过度焦虑而郁闷的我们
  
  
 >> 断舍离讲求的就是这种内部的自觉自省的意识,而不是外部打着“正论”旗号的训诫。因为,真正的“正确答案”本来就在自己心里。
  
  
 >> 有意识地去除自责的情绪,坦然地倾听内心的声音——“原来真的不能像从前一样”“我想改变”等这些声音会渐渐地转换为一种内驱力,让我们自觉地将实践进行下去。
  
  
  断舍离注重的不是物品,而是空间
  
  
 >> 断舍离注重的不是物品,而是空间
  
  
  家里家外·情绪反差的痛苦
  
  
 >> 被一堆堆不穿的衣服塞得满满当当快要关不上的衣柜里,哗啦哗啦地冲出惰性的大洪流。被卷入这种惰性洪流中的人自然也会感染惰性,闷闷不乐,打不起精神来。
  
  
 >> 扔掉不需要的杂物,建立舒适的生活空间,才有可能改变人生”。在旁人看来光鲜靓丽、潇洒快活,而内心却陷入深深的烦恼中,生活在“不可告人”的垃圾囤积地里,是断舍离为自己指明了一条路。
  
  
  “无法放手”的人有三类
  
  
 >> 逃避现实型 这类的人,一般因为工作繁忙,待在家里的时间少,所以整理家务的事情总是推后进行。乱七八糟的家让人心情也很糟糕,就更不愿意待在家中,陷入了恶性循环。执着过往型 这类的人总是珍藏了很多以前的相册、信件、纪念品等旧物。他们不愿意直面现实,总是沉湎于过去快乐的时光。忧虑未来型 这类的人总是担心“没有某个东西会发愁”,总是不停地为不知何时才会发生的未来事件储蓄物资。这也是三种类型中人数占比最多的一类。这三种类型的人共通的一点就是“对时间的意识比较淡薄”。
  
  
  “舍”与“弃”的不同
  
  
 >> 将物品压缩到能够建立和保持一定社会关系性的量即可,这样才能找回我们曾经失去的健康美丽的空间,才能从最本真的意义上珍惜事物、热爱生活,并不是随意地、不走心地囤东西、扔东西。实际上,后者才是“太可惜了”。
  
  
  人有“获得的自由”,也有“放手的自由”
  
  
 >> 放手的自由保留的自由取舍选择的自由
  
  
 >> 基本上想要的东西能够满足,想处理的东西也能处理掉。
  
  
 >> 那时候起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想要的东西得不到,人会难过。但是想扔的东西扔不得,会更痛苦。
  
  
 >> 在我们的居所,堆积如山的“收拾不了”的杂物本身就是人类“物质轴”思维方式的具体表现,也是在“不能胡乱排出”“不可任性”这种潜意识下的自我约束的表现。
  
  
  断舍离,就是扔东西
  
  
 >> 在对居所杂物进行断舍离的同时,脑中也要进行断舍离的作业,即进行思想观念的整理。这样可以对我们自身进行“体质改善”,改变我们无法放手,总是囤积货物的毛病。
  
  
 >> 观念上的断舍离1.认识现状2.停止自我否定3.描绘家的具体构想杂物上的断舍离1.拿出杂物,俯瞰2.扔掉“怎么看都是垃圾·废品”的东西3.以自我·时间为判断基准,考虑自身与物品的“关联度”,再进行取舍4.以“必要·合适·愉快”为标准进行取舍5.收纳在杂物最适化之后进行收纳指南1.“三分法”2.“7·5·1法”3.“1 out 1 in法”4.“one touch法”5.“自立·自由·自在法”断舍离分别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进行“物品的断舍离”和“观念的断舍离”。只有两者同步,家务清理工作顺利进行,思维方式也逐步更新,才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最后,在物品数量减少到最适量时,再转移到“收纳”作业上。
  
  
 >> 当我们决心进行断舍离时,最先应该做的是什么?答案就是把衣柜、壁橱、抽屉等所有的收纳容器的盖子打开,让平时看不见的东西全部展现在眼前。
  
  
 >> 压在最下面的处于无意识•无自觉的混沌状态
  
  
 >> 很多职场高知女性,非常容易陷入完美主义的陷阱。
  
  
 >> 只有摆脱这种自罚性的思维倾向,不再去否定自我,才能实现思维观念上的断舍离。
  
  
 >> 首先应该做的是明确描绘住所的蓝图——收拾整理完后,我想在这里进行怎样的生活。简约风格的空间——摆放北欧系家装用品或原木家具民族风格的空间——装饰有东南亚风格的布衣或藤编家具现代流行风格的空间——以办公为主的功能性家具
  
  
 >> 拿出杂物,俯瞰
  
  
 >> 要在计划的时间内从少量的、小单位的着手
  
  
 >> 扔掉“怎么看都是垃圾·废品”的东西
  
  
 >> 扔掉“怎么看都是垃圾·废品”的东西
  
 以自我·时间为判断基准,考虑自身与物品的“关联度”,再进行取舍
  
 以“必要·合适·愉快”为标准进行取舍
  
 第一层筛子就是筛掉“怎么看都是垃圾·废品”的东西。
  
 拿食物作为例子来解说比较容易理解。你把冰箱里的食物全部拿出来摆在桌子上,如果其中有过了保质期的生鲜食品或是还在保质期内却看起来没有食欲的食物,就应该立刻处理掉。
  
  
 >> 扔掉“怎么看都是垃圾·废品”的东西以自我·时间为判断基准,考虑自身与物品的“关联度”,再进行取舍以“必要·合适·愉快”为标准进行取舍
  
  
 >> 地板上和桌子上摆满了各种不同的杂物,先从已经损坏的、被弄脏的、不能使用的、已经被抛到脑后的东西,将来也用不上的东西开始处理。
  
  
 >> 垃圾·废品相当于“忘却物”,连存在本身都被忘记的东西。绝大多数的“忘却物”对现在的自己来说都是“无所谓”的东西
  
  
 >> 巴莱多定律”。
  
  
 >> 杂物上的断舍离3 以自我·时间为判断基准,考虑自身与物品的“关联度”,再进行取舍
  
  
 >> 从这些角度进行杂物取舍,会了解自己的内心,接纳喜欢上自己掌握以物品与自身的“关联度”为焦点的思维方式清晰地展现随着时间变化,自身与物品关联度的变化下页图中的横轴为“重要度轴”,纵轴为“时间轴”,两轴相交的原点,前者为“自己”,后者为“现在”。也就是说,“对现在的自己非常重要的东西”处于原点位置。我们在不知不觉间把“重要度轴”偷换成以他人价值观为基准的“他人轴”。价值核心变成了以“物品”为主题的“物质轴”。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不是沉湎于“东西曾经有用”的历史,就是对未来怀抱期待和不安,常常觉得“东西以后会用得到”。
  
  
 >> 物品与自己的关联度会随着时间而变化。同一件物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评判,也有不同的关联度。这是所有的人·事·物三者的关系网成立的大前提
  
  
 >> 必要·合适·愉快三个维度的物品很快就能被锁定,并且可以摆脱把人·事·物单纯理解为非对即错、非善即恶的二元思维,逐渐形成多元性的、尊重他人的意识。
  
  
 >> 总是以他人为价值标准,而让自己牺牲了很多。
  
  
 >> 那声“真对不起”既代表她决心要和婆婆建立新的关联性,又代表总是以“物质”和“他人”为思考基准的她向真正的自我的道歉。
  
  
 >> 以“必要·合适·愉快”为标准进行取舍
  
  
 >> 不需要的东西 东西使用起来很便利,虽然没有坏,但是丢了也不发愁。不合适的东西 以前很重要,但是对现在的我不合适。不愉快的东西 长时间使用,但会有莫名的违和感和不快情绪。
  
  
 >> “收拾”就是对庞大的杂物量进行压缩和收纳的作业“整理·分类”+“扫除”,总称为“打扫”
  
  
  有心无力时,先找“出口”
  
  
 >> 断舍离把我们的生命分为三块——肉体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三者是我们生存下去不可或缺的。肉体生命是作为生物的人的生命。社会生命是对归属和被承认的欲望。精神生命是对智慧、美、沟通的渴望。
  
  
  清除闭塞感,疏通人生路
  
  
 >> 很多人因为断舍离,正视现实,改变了犹犹豫豫、不敢直面问题、总是想逃避的毛病,开启了新的人生。
  
  
 >> 不管是离婚还是辞职,都是认真整理自己的情感、坦然面对自己的真心后做出的决定。这样才能开启真正的人生。
  
  
 >> 意识到自己的苦恼和焦躁都源于缺少对自我的肯定,断然放手曾经折磨自己的执念,迎来了新的心境和人生。
  
  
  引导现在的自己做出最恰当的选择与决断
  
  
 >> 感受到“空间”原本的力量。
  
  
 >> 将思维方式从物品轴转化成空间轴,掌握俯瞰式思维方式,那我们就会成为“人生达人”:与地位、名誉、学历、财力无关的人生达人之路了解自己,喜欢自己思维·感觉·感知变得敏锐、轻盈、具有洞察力,获得“生命的悠然自得”
  
  
  “身体、心灵、生命”机制的回归
  
  
 >> 局部即整体,整体即局部”是日本的一种身体观。
  
  
 >> “一看居所,就知道住这里的人的内心和人际关系的状况。”“一看钱包,就知道这个人的居所状况。”
  
  
 >> 断舍离最核心的思想就是“新陈代谢”。我们的居住空间处于代谢(交换)的状态是最理想的,因此,不断地进行“使用所有物,清除无用之物”的循环,才能让居所充满流动感和活力。
  
  
  沟通力显著提升
  
  
 >> 人际关系中的“间”可以从“空间的间=距离”“时间的间=频率”角度理解,也可以理解为空间和时间的“密度”。人际关系无论是双方距离走得太近还是太远,接触频率太高或是太低,都会出现问题。
  
  
 >> 距离太近,会觉得烦躁;太远,会感到孤单;接触频率太高,会给别人带来麻烦;太低则会产生被抛弃感。
  
  
 >> 越是亲密的关系,双方越要有意识地保持恰当的时间和空间的密度。是走近一点好,还是离远一点好,每个人都有各自要把握的“密度”,而且这种“度”也是会发生变化的。现在的她依然和父母保持着适当的距离和见面频率。
  
  
 >> 利用看得见的物品,俯瞰空间整体,重新恢复居所的“间”功能。
  
  
 >> 有没有硬塞太多东西,以至于缺少“间”?尝试减少杂物量,腾出“间”之后效果如何?筛选东西,为其分配“间”之后心情会如何?
  
  
 >> 逗乐艺术需要有敏锐的思维和清晰的思路。它之所以特别要求能够对事例信手拈来的构想力和即兴表现能力,原因就在于在梳理记忆的同时,“间”或者“留白”中寄居有“启示”以及“灵感”。
  
  
 >> 时间的“间”、言语的“间”、沟通的“间”,让人们在当时·当地建立起对人际关系恰当的“间”。
  
  
  获得主体性的生活方式
  
  
 >> 德国诗人歌德的名言:“人最大的罪就是不快活。”
  
  
  抛开家庭关系的烦恼
  
  
 >> 当对别人抱有期待,或是要责备别人时,要立刻意识到“首先自己要做好!”,主动地开始行动。在不断地体验、积累经验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好如何与人保持恰当的距离,学会抛开人际关系的烦恼。
  
  
  遵守三大原则,收获怡然人生
  
  
 >> 活在当下结果反馈到自身给予
  
  
 >> 只保留自己喜爱的物品其实就是提升花费的时间、精力的质量。
  
  
 >> 心理上最大的变化则是能够以“坦然和真诚”面对自我和他人。这是一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困难的事情。
  
  
 >> “机缘”到底是什么呢?这个词让人想到一个词——啐啄同机。雏鸡欲出时以嘴吮卵壳声为“啐”,母鸡欲使小鸡出壳而吃壳为“啄”,只有“啐”与“啄”同步进行时,雏鸡才能破壳而出。
  
  
 >> 从原意引申出来的“啐啄”指的是弟子欲悟道,师父倾囊相授,引导其获得开悟的境界。
  
  
 >> 这种两相吻合也被叫作“机·度·间”。机 机会、机缘度 程度、力度间 间隔、节奏感
  
  
 >> 自己需要的不是积分卡,需要的是商品。
  
  
  断舍离,让人生处处自在怡然
  
  
 >> 你会发现自己的身体不再像从前一样紧绷着,变得舒畅轻松起来,而且笑容总是挂满眉头。
  
  
 >> 《徒然草》里有这么一句话。良友有三:一为乐善好施之人;二为医病疗伤之人;三为有慧根灵性之人。
  
  
 >> 越是觉得家务麻烦的人,就越要尝试一下“压缩杂物=节省时间精力”。这是达到“享受家务活=获得自在人生”境地最好的最便捷的通道。
  
  
  恢复“呼吸空间”,获得自在人生
  
  
 >> 断舍离的精髓就在瑜伽所倡导的呼吸方式中。
  
  
  用心珍惜当下的人·事·物
  
  
 >> 每个人都会在某一天失去自己最宝贵的东西。几乎没有人能在最关键的时刻做到释怀。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练习如何放手,才能坦然地接受烦恼,甚至衰老、病患和死亡。这番话是精通佛法的高人对断舍离的诠释。“断舍离归根结底是为了让我们坦然接受自身的、珍爱之人的死而进行的训练。”
  
  
 >> 也有正相反的价值观。出、舍、放手入、拾、占有
  
  
  不断地追寻“出”之美学
  
  
 >> 虽然“熵增定律(物质从有序趋向无序)”并不是指人的行为规律,但是不愿放弃、渴望获得、期盼增殖的欲望是基于人的本能的。
  
  
  点评
  
  
 
  
 对女性心性和生活态度有一定的启发

生命中的“断舍离”

4. 人生的“断舍离”

前些日子整理房间,发现之前打包的一大堆衣服一直没有动过,很多没有用的东西一直占据着房间里的空间,一些曾经喜欢的包装袋也落灰了。于是,把那些很少用到的东西放到了杂物间,打包了几袋穿着不舒服或者缩水的旧衣服,放到路口的衣服回收箱里,而那些破旧的东西也直接丢弃掉。
  
 重新整理的房间宽敞明亮了很多,那一刻觉得自己的断舍离太舒服了。想想那堆衣服因为自己的不舍得,放在那里起码有三年没有穿了,都是一些起球、破旧的衣服,当时自己不穿又不舍得丢,那天终于舍弃了感觉好舒坦。
  
 打扫干净的房间,简单的摆放,瞬间令人心情愉悦。只有把不要的东西定期清理出去,房间才能够看起来整洁舒适。
  
 人生也要定期地“断舍离”,才能不牵绊我们更好地行走。
  
 生活当中,有很多东西都不是必需的,丢掉觉得可惜,不丢又占位置。人生路上,有时候我们容易执着于一件事或者一个决定,哪怕牵绊着我们,却不知,这些执念阻碍我们向前走。
  
 小蕙之前是一家公司的总监,后来因为结婚生孩子,不得不回家休养,后来回到公司,老板告诉她原来的职位已经有新人顶替,她需要重新开始。小蕙起初不能接受,明明一直都是自己,为什么转眼间就没了位置?不甘心的她离开了这家公司,想起自己这些年的努力,对人生充满了怀疑。回到家里静下来,回头想想这两年一直面对着孩子,每天的日子就是买菜做饭带孩子,似乎已经和社会脱节。她开始接受现在的自己,放下原来那个曾是总监的自己,小蕙去了新的公司接受学习,重新开始。
  
 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也没有什么是固定的。当你像放东西一样把一件事或者一个人一直固定在那里,你已经习惯,于是,重新换个位置便无法接受。换个角度看,或许并不是你想象的一样。
  
 断掉执念,就是放下过去,断掉执念,就是放下自己。有时候,换个方向。换条道路,也许,路更好走一些。
  
 民间相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卖菜的老人,为了平衡两个筐,前面的筐放菜,后面的筐放石头。挑着这么重的东西去赶集,路上真是累坏了。
  
 有些东西,如果不舍得丢弃,那么只会给自己的负担加重,有些东西,如果不舍得丢弃,我们越走越累,有些东西,如果不舍得丢弃,我们会失去更多的选择。
  
 生活中总是有那么些负能量的人,每天在你面前抱怨生活的不公、老天的不公,亲人的不是。总是有这样的人,在你失意时打击,在你开心时挖苦,在你成功时酸你。明明是刚买的衣服穿上心情大好,她们来一句你穿上太矮了、太胖了、没见过这么丑的……总是有这样一些人见不得你好似的。我想说,遇到这样的人。请远离,让你心情不愉悦的人或事,请远离他们。不要迎合,不要将就,不要自卑。清理负能量,正能量才能够进来。
  
 断掉过去,放下执念,舍弃无用的,离开负能量,人生路上我们才能更轻松地行走。

5. 断舍离:断舍离的思考法则 | 读书笔记27

本章讲断舍离的一个很重要的思考原则:
  
  一、【在考虑物品是否应该被留下时,思考的主语是“我”,而不是物品】 
  
 比如:在断舍离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个一次性的筷子可以用,这个盒子可以用;
  
 但是你忽略了:物品原本是因为“我用”才有价值,但是上面例子就是拿“物品”做了主语,让物品当了主角的状态;
  
 所以给予这样的思考原则,像家里的囤积的很多免费赠品、酒店小样、等等这些从来不用的杂物,就应该统统扔掉;
                                          
  二、理清“整理”和“收拾”的区别 
  
 这2个动作所需的思考方式和动作完全不同
  
 断舍离中的“扫除”分为3个步骤:收拾、整理,以及表现为扫、擦、刷的打扫;
  
 所以其实“收拾”是筛选出必需的物品,整理及扫除是后面才要做的事情;
  
 所以,断舍离的重点也是在于“收拾”!
  
 因为很多人是不擅长收纳的,而正是因为不擅长收纳,所以才要消减物品,正式因为讨厌打扫,所以就不在看得见的地方乱放东西,好让自己轻松一些;这就是断舍离的最高境界!
  
  
   
  
  三、扔不掉怎么办? 
  
  【把物品拟人化,成为自己的朋友来相处!】
   
  
 如果能认真的实践断舍离,只留下筛选后真正符合自己喜欢的东西,那么整理就会变成一件愉快的事儿,因为你都跟自己喜欢的东西在一起;
  
 这些带着与自己波长相符,相合的能量,像极了自己的朋友们!
  
 以上
  
 孙春梅,2021.08.28

断舍离:断舍离的思考法则 | 读书笔记27

6. 《断舍离》(1):断舍离的机制

开篇语:只要了解断舍离个中奥妙,就能激发干劲。
  
  【断舍离是不收拾的收拾法】 
  
  1、从关系轴和时间轴看物品。 在筛选必要物品时, 要考虑两个维度,一个是“我与物品的关系”这条关系轴,一个是“当下”这条时间轴。 就是要自问某件物品与当下的自己是不是确实有关系,进而取舍、选择。达到的 结果是,只有对当下的自己合适且必需,也确实在用的东西,才会留在你自己的空间里。 
  
 举个常见的反例,某样东西,总觉得迟早某一天能派上用场而不扔掉;某个东西,明知它毫无用处却不想扔。这些都是把轴线错放在了物品与他人、不确定的未来和以经成为历史的过去上。
  
  2、为了保持好心情而收拾。 多余冗杂的物品是我们烦恼的来源,如果身边都是自己此时此刻正需要、正适合自己的东西,就会有愉悦舒畅的好心情,也愿意为了这好心情,主动进行断舍离。
  
  【与整理术、收纳术的区别】 
  
 区别之一,断舍离是通过收拾了解并喜欢上真正的自己,实现自我肯定。
  
 区别之二,断舍离的 主角是自己 ,不是物品,考虑的是“我自己”还需不需要它,而不是“扔了很可惜,它还能用”等。
  
  1、筛选物品带来的自我察觉。 通过不断筛选 物品 的训练,当下的自我就会越来越鲜明地呈现在自己的眼前,人也就能对 自我形象 作出准确的判断。
  
 比如,不舍得用贵的东西,潜意识可能是认为“自己配不上,没达到那个标准”,察觉到使用的物品关系自我形象后,就想要把廉价的物品替换为高级的东西了,使用高级物品也是认可自己,看待自己的方式也从过去的减分法变成了加分法。
  
 2 、夺回被占据的空间和能量。 家里堆积的不用的物品,即废物和垃圾,浪费了很多时间、空间和管理维护的能量,以及花费。 先诊断出物品从你身上掠去了多少能量,然后通过筛选物品的行动,实现自我完善,这就是断舍离的精髓。 
  
  【从衣柜开始,来一场自我革命】 
  
 1、从不穿的衣服着手,去除自己的执念。 把收拾日常用品作为开端 要简单一些,慢慢改变观念,去除对物品的执念。比如,从收拾衣柜开始,一到换季就觉得没有衣服穿,但衣柜明明塞满了衣服,这就是典型的“明明是不会再穿,却因为有感情只能收着”的情况,丢不掉是种执念,下决心开始去除吧。
  
 2、筛选物品的同时,也改变了人际关系。 你怎么对待自己,别人就怎么对待你。 要是你自己随便凑合用一个东西,那别人也会用随便的态度对待你------“她都能那用那样的东西,穿那样的衣服,那随便拿个东西当礼物送她就行了”。一旦通过断舍离提升了自我形象,那么别人自然而然就会觉得“她生活那么精致,可不能随便拿个粗陋的东西送她就了事”。筛选物品的同时,你会发现与周围人对待你的态度就会发生变化。
  
 【动手实践,意识也能获得转变】
  
 1、和物品成为好朋友。如果因为冗杂的物品心烦不已,那就是物品的奴隶。把物品减少到自己可以把握的量,变成物品的主人,这是“舍”。
  
 接下来,不但确保每样东西都在自己掌控之下,自己能确保确实用到它,还要和它成为好朋友,即和自己喜欢的东西生活在一起,达到“断”。
  
 买东西时反复思量,让物品物尽其用,并且确保它能把它的功效发挥到极致,一直到用完。这就是断舍离的最终阶段。这时居住空间里放着的都是自己最重要的东西,这也是不收拾的收拾法的最终形态。这样的住所,是你的“自在空间”。
  
 2、 磨砺内在的感应力。 往往是因为自己判断失误才导致物品冗杂堆积,判断失误又源于自己的感应能力出了错。断舍离正式一种磨砺感应力的技术。瑜伽里,这种感应能力叫做内在智慧。
  
 过多的物品让自己心烦不已,内在智慧就会变得迟钝。 断舍离正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行动,把“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的东西替换成“需要、合适、舒服”的东西, 保证物品是正确的、让我们觉得舒适的。
  
 【 东西要用才有价值 】
  
 物品要用才有价值。
  
 物品在此时、当下,应该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
  
 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
  
 断舍离要做的,也是通过有意识的选择让物品自然地回归到它应该在的地方,回归到需要它的地方。比如,旧衣旧物回收。

7. 书摘《断舍离》7

虽然我们从“断舍离就是脱离执念”的理解开始的,但到现在,我要把断舍离解释为“锤炼执念心的方法”,因为,“脱离执念”的出发点本身就是顽固的执念。
  
 断舍离保留的、获得的人·事·物,对我们来说都是非常珍贵、非常喜爱的才被筛选出来的。这就是锤炼执念心的结果。
  
 “改善居住环境,最重要的就是‘排出’”。
  
  
 那么,有意识地“排出”后,到底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多大变化呢?
  
  生活产生“流动感”
  
  人生出现新陈代谢
  
  明白了舍弃的辛苦,就更慎重地对待获取
  
  有意识地入手对自己发挥更好机能的东西
  
  不久,物品量压缩成适度,生活范畴也得到最优化。
  
 进而,渐渐掌握了如何保持空间的平衡感和关系度的方法,把“此时·此地·自己”的思维方式化为己有。
  
 换句话说,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主体性的生活方式。
  
 人的烦恼大部分来自人际关系的问题,这些烦恼绝大部分都是源于“单方面的期待过高”——过多地给对方施加自己的价值观。
  
  
 我们常常因为缺少相互体谅、相互尊重价值观的习惯,而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别人头上。因此,当我们想责备别人时,可以试着考虑下别人做出让自己不满行为的原因,同时尽快抛掉“希望对方做出某些行为”的期待。
  
 对比:
  
  
 “快扔掉这个垃圾”和“你挑挑自己喜欢的东西吧”
  
 
  
 当对别人抱有期待,或是要责备别人时,要立刻意识到“首先自己要做好!”,主动地开始行动。比如,通过杂物的断舍离,渐渐抛开期待和执念,在不断地体验、积累经验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好如何与人保持恰当的距离,学会抛开人际关系的烦恼。
  
 
  
 《徒然草》里有这么一句话。
  
  
 良友有三:一为乐善好施之人;二为医病疗伤之人;三为有慧根灵性之人。
  
 SNS(社交网络服务)为人们提供了拓宽交际圈的渠道,但是往往不知不觉中,我们的欲望越来越大,想获得一些不必要的东西,与一些不想产生联系的人建立了联系,自己的思想、行动和真正的内心需求错位越来越大,并且越来越摆脱不了这个社交泥潭。(ps.抖音就是这样)

书摘《断舍离》7

8. “断舍离”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的丰富,家里的东西越来越多,有的人收拾的干净利索,有的家里就一团糟了。
  
 特别是现在家庭的私密性越来越强,一般不会让别人到自己家里去,乱点也就无所谓,久而久之,更是懒得收拾。
  
 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在2009年出版了一本书《断舍离》,就是介绍如何通过整理,构建一种怡然自得的生活方式,让人生能变得轻盈,过上自由舒适的生活。
  
 断舍离的意思很简单,就是通过收拾东西整理空间,来调整生活和人生的一种方法。
  
 从字面意思去理解。“断舍离”这三个字分别代表了:斩“断”物欲、“舍”弃废物、脱“离”执念。
  
 断舍离是不是让我们扔掉东西呢,作者说扔掉废物只是断舍离的敲门砖,而不是它的全部。
  
 断舍离之所以能给人带来巨大改变,关键在于它改变了我们看待物品的视角。
  
 我们常常会下意识地,从物品的视角去看待物品。有的物品可能具有纪念意义,有的物品凑合还能用。从物品的视角出发去考虑它的价值,决定它的去留。
  
 一旦从这个视角出发去整理家,我们就只能把明显是垃圾,以及那些坏了不能用的东西请出去,它们所占的空间往往很小,处理完它们,家里不仅不会有太大改变,反而还很可能囤积更多的东西。
  
 那该怎么办呢?把视角从物品转换成自己,不以物品为中心,而是以自己为轴心。
  
 作者说,很多人不舍得扔东西,是因为没有想过他自己和物品到底哪个更重要,“与其说对东西有那么多依恋,有那么多的不舍,那我们有没有觉得,我们的人生被这么多物品占用了那么大的空间,消耗了我们大量的时间,我们的人生会觉得太可惜了呢。”
  
 如果在评判一件物品的去留时,只听从自己的想法,考虑自己需不需要。我们内心的声音会逐渐转换成一种内驱力,自觉地实践断舍离。断舍离就像一种注意力纠正,把你的注意力从物品上,回归到自己身上;从过去、未来,回归到当下。
  
 断舍离其实是通过整理物品,来整理我们的思考模式和内心。
  
 每样东西对我们来说,都有两层属性,一方面,它们都是信息容器,承载着实际用途,另一方面,它们也是意义容器,承载着我们的感受、回忆和情感。断舍离不光是扔东西,而是要创造空间,恢复生活的流动感。
  
 开始行动之前,我们也需要转换一下视角,从“查看单个物品”转到“观察整个空间”,开始断舍离之前,要用“龙”的眼睛去俯瞰全局,把家看作一个整体的空间,弄清楚自己希望这个空间是什么状态,制定出一个整理策略,然后,再用“蛇”一样的眼睛,脚踏实地地展开行动。
  
 整个断舍离的过程,大致可以分成两步:打扫和收纳。在打扫之前,我们要用“龙”的眼睛去评估一下家里的状态:是偶尔比较凌乱,还是东西多到溢出来,甚至是堆积如山。如果只是有点凌乱,那把东西回归原位,就能很快收拾好。可如果不是的话,就需要我们把家里的杂物全都摆出来,开始清理。
  
 当你决定好了从哪里开始清理时,第一步是筛选,通过层层筛选,留在家里的物品不仅数量减少了,质量也相对比较高,你会感觉家里比以前宽敞多了,待在家感觉更加轻松了。
  
 第二步——收纳了。和打扫一样,收纳也没有什么既定的规则,取决于你和家里物品“友好相处”的方法。主要原则有两个:
  
 一是“1 out 1 in 法”,就是一进一出,给家里的杂物排个序,选出最喜欢的10个,当想要一样新东西时,必须从原先最喜欢的10件东西里,淘汰掉排在最后的那个。这样可以让自己不再随意买东西
  
 二是“one touch法”,意思是,当你想要用一样东西时,最好能把这个动作压缩成两步“打开门-拿出来”,把它放回去也是同理。这样可以避免因为繁琐而懒得收拾。
  
 通过断舍离,可以让家里的物品流动起来,也可延伸到让自己的思想、情感、认知流动起来,去拥抱美好的生活。